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到底是什么,一般人可能并不大清楚。但細心的人會注意到,當某個小地方發生了食品中毒或疑似食品污染的事件后,人們經常可以從衛生部門的通報中知悉情況,并了解其后續處置結果。
日常風險交流的不充分,會讓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陷入某種尷尬,這方面有一個比較現成的例子。前不久,媒體上曾經掀起關于乳品新國標的大爭論,不少人對乳品安全國家標準被大企業"綁架"表示了強烈的擔憂。從事后有關部門的耐心解釋看,"綁架"一說并不成立,乳品新國標也并未如人們猜測的那樣不升反降。但這場爭論卻反映出一個問題,即包括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在內的食品立法工作,還沒有被規范地納入風險交流機制當中。
從另一個角度看,風險交流是一個雙向的過程,這就意味著風險監測體系不僅要及時發布信息,還應該從公眾的意見反饋中及時查找安全隱患。風險監測網絡初步完善,其覆蓋面達到了四分之一的縣,這樣的進展是非常有力的。但不能不正視的是,從我國食品安全的嚴峻形勢看,以非法添加為主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往往隱藏在陰暗角落,一般的風險識別與評估未必能做到洞若觀火。
要想把風險控制在較小限度內,就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反饋體系,從公眾意見中查找信源,從而快速地實現風險管理。